楊旭:日本足球6-14歲基礎打得很好,中國青訓把刻苦丟了
- 更新時間:
- 2025-07-26 08:15:47
7月26日,圍觀體壇發(fā)布了對前國腳、青訓從業(yè)者楊旭的采訪內容。
關于做青訓
6歲開始踢球,35歲選擇退役,我的人生記憶,幾乎都與足球緊密相連。如今,我雖已告別綠茵場,但并未遠離足球,只是換了一種身份和方式,繼續(xù)著我的足球生涯。
為什么學日本
在深入對比了歐洲青訓和日本青訓的教學內容和體系后,我深切感受到,日本的內容和方法,更加貼合亞洲球員的特點。我親眼見證了日本青訓的扎實與系統(tǒng),他們的孩子在6到14歲這個年齡段,基礎打得極為牢固。只有基礎扎實,長大后前往歐洲深造,才能擁有更高的上限。我們不能僅僅為了去歐洲而去歐洲,而是要先打好基礎。
想要學習什么,首先要清楚自己缺少什么。從我個人觀察來看,日本足球是真正下功夫去研究亞洲與歐洲足球文化的差異、人種差異的,并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效果。
日本之所以能夠逐漸趕超歐洲的一般水平,是因為他們不僅僅看誰強,德國強就學德國,巴西強就學巴西,西班牙強就學西班牙……日本是看別人的優(yōu)缺點在哪里,哪些適合自己學習,并且深入研究具體方法。
比如說,日本在訓練控帶技術時,拉球、踩球和向后的帶球訓練非常多,甚至會精細到哪個動作用第幾個腳趾優(yōu)先觸球?;炯夹g方面,他們事無巨細,很多東西都進行了細分。而且他們不斷研究歐美的新變化,然后將其整合到自己的訓練內容中,及時做出改變。
再比如,在U9年齡段練習帶球時,日本教練會強調如何合理地帶球、更有目標地帶球。他們的理念是,如果僅僅以帶球為目的去練習,那就是失誤。帶球最終一定是以傳球或射門為目的,那才是有效帶球。
自己的青訓
在我上海的俱樂部里,有不少日本孩子一起訓練,他們就像是小助教一樣。孩子的成長,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齡人的模仿和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日本孩子在訓練中專注度高,效率高,強度也大,這會帶動中國孩子養(yǎng)成好習慣。
這在中國青訓里往往被忽視。教練在上面講,孩子在下面聊,家長在場邊講,一會兒這個孩子鞋帶開了,一會兒那個孩子摔疼了,要么就是對裁判有意見。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沒有養(yǎng)成連續(xù)保持專注和興奮的習慣,球隊中有日本孩子一起訓練,是很好的示范,勝過教練說十句。
對比差距
我們青訓行業(yè)的從業(yè)者,都應該與時俱進,不斷地學習、總結和反思。不能僅僅依靠球員時期的足球認知,不能僅僅去看視頻或看比賽,更需要真正扎根于別人的基層訓練。每次從日本回來,我都會給俱樂部帶來新的訓練內容。我見過幾個日本J聯賽梯隊和優(yōu)秀社會俱樂部的課程體系大綱,他們的精益求精讓我深受震撼。
現在我們的青訓總強調所謂的科學訓練,卻把刻苦精神給丟了。中國孩子下雨下雪不能練,天氣熱也不能練,非常嬌氣,家長對孩子的事無巨細,也讓孩子失去了自主能力。
就看到日本足球一周三練,但在不訓練的日子里,他們會報課外班自主加練。而人家的訓練和比賽強度非常大,我家老二有一次參加比賽,從早上踢到下午,比賽后教練還要求加練折返跑沖刺,跑了35分鐘,我家老二是哭著跑完的,日本小朋友卻一點事沒有,他們都習慣這個強度了。
青少年的待遇
帶青少年的待遇,肯定沒有帶職業(yè)隊高。職業(yè)隊最差的一個月工資,也比帶青訓一年還多。
帶青少年,還比帶職業(yè)隊更費腦子。帶職業(yè)隊,你只需要抓現成、去組合就行;而帶青少年,你要育人、培育球隊,這是個慢活兒。而且青訓和職業(yè)隊是兩個體系,用職業(yè)化的東西去教小孩,小孩根本不理解,你就得想辦法沉下心去深入淺出地教。
日本很多退下來的職業(yè)球員,愿意長時間帶青少年,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熱愛。因為他們熱愛足球,喜歡把東西教給新的小孩,為此愿意放棄很多東西。
我舉個例子,我孩子在日本的球隊訓練,11個教練里面,有6個是不拿報酬的義工,他們白天各有各的工作,晚上卻帶著小朋友訓練比賽,這樣做就是因為喜歡足球。
上一篇:暫無
下一篇:暫無